近日,我校计算机学院“数链乡野”社会实践团队赴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该团队成员怀揣“科技赋能乡村”初心,以支教、直播助农、走村入户为载体,将AR互动、数字化种植等前沿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获中国青年网“中青校园”APP、搜狐网等媒体报道。
信息来源 计算机学院 中青网
新闻中心记者 张玥
编辑 冯耀丹
附原文:
万象城平台:播撒数字火种
7月2日,万象城平台计算机学院“数链乡野”社会实践团队一行人,怀揣着“科技赋能乡村”的初心,奔赴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正式开启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紧扣“百千万工程”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的战略部署,以支教、直播助农、走村入户为载体,将前沿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果农设计了相关数字化解决方案,创建公众号,集成产品溯源功能及人工智能问答。为当地注入青春动能。
多元实践:科技与文化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公义镇公义场社区支教课堂上,团队创新开设“三苏文化浸润课”,通过动画展示苏轼生平、互动式诗词创作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趣味中感受眉山本土文化的魅力。同时,团队增设“人体构造奥秘”生理课,以可拆卸人体模型为教具,通过分部位讲解心脏、肺部等器官的位置与功能,帮助孩子们直观理解人体结构。课堂上,队员们结合卫生常识,用模型演示正确洗手、合理饮食对器官保护的重要性,将生理健康知识融入互动教学。




非遗传承课程利用AR互动程序,使传统工艺焕发新生。“孩子们通过扫描漆扇作品就能看到3D工艺解析,这种方式让非遗真正‘活’了起来。”团队负责人杨同学介绍道。




直播助农环节,团队深入公义镇阳光玫瑰、蓝宝石葡萄种植基地,实地调研智能化管理系统。团队为果农设计了相关数字化解决方案,创建公众号,集成产品溯源功能及人工智能问答。在“云端助农”直播中,队员前后带领了3000余名网友“云参观”科学种植场景。连片智能大棚覆盖三层保温薄膜,运用“三膜促早栽培”技术,较传统种植提前实现葡萄上市;大棚内的温感、雨感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当室温超过30℃或检测到降雨时,通风口与遮阳网会自动调节。镜头对准田间除草的村民,队员介绍:“基地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全程人工除草,不使用除草剂,土壤中埋设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肥力变化。”
整场直播通过展示智能大棚管理、绿色种植措施等数字化种植场景,直观呈现“数据种果”的科学管理模式。廖先生表示,数字化转型让果园管理从“凭经验”变为“看数据”,对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充满期待。
数智引擎:构建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为推动农业数字化可持续发展,团队建立了相关微信公众号,接入人工智能体系,实现果园咨询、技术指导24小时在线响应。针对农产品溯源痛点,队员们设计了相关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过程、肥料使用等全链条信息。“这个二维码就像农产品的‘数字身份证’,既能提升产品溢价,又能增强消费者信任。”带队的王老师表示。

在走村入户过程中,团队将“三农”政策宣传与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相结合,同时为留守老人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队员们围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内容,结合四川省“天府粮仓”建设规划,用方言解读文件中关于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惠农政策。针对村民关心的“如何申请种粮补贴”“养殖技术哪里学”等问题,队员们现场演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官方小程序的使用方法——打开“天府农科”板块,不仅能实时查询全省土壤墒情、气象预警等农事服务信息,还可在线提交农机购置补贴申请。


65岁的村民李奶奶跟着队员操作手机后惊喜地说:“原来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知道今年的稻谷收购价,这下种地更有底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