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团队以“语言+思政”双导师制推动教学创新,将价值塑造、语言能力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赋能”的教学范式转型。团队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入AI智能体、思维导图等智慧工具,构建起思维可见、文化可感、生成真实的英语课堂,致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让我们共同聆听他们以语言为桥、以思政为帆,助力学生在多元文化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的故事。
美丽与智慧并存!她们斩获“教学之星”全国一等奖
在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中,由英语专业教研室和大学英语教研室教师组成的两个教学团队分别斩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充分展现了我校外语教学改革创新与跨学科协同育人的成效。
在英语类专业组比赛中,外国语学院方丽峰、郑兰田、门芳宇、杨茜四位老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徐骄老师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创新性地将语言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语言+思政”双导师制,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推进,荣获全国一等奖。
而在近日刚刚落幕的2025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课程思政案例专项赛全国赛中,团队成员杨茜老师设计并提交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从全国2000余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理解当代中国”赛道全国一等奖。
创新教学模式:从“语言技能”到“文化赋能”的跨越
该教学团队自组建以来,就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为核心使命。
面对新时代对外语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团队大胆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秉持“以赛促教、以教促学”的理念,持续探索学科融合与教学模式创新。在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中,他们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团队成员郑兰田老师说:“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时代,英语教师的使命早已超越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那些无法被算法替代的素养——文化共情力、批判性思维与深度沟通能力。”
方丽峰老师介绍了团队的“智慧设计”核心理念:“我们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带入关键问题:这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们不仅仅追求课堂的热闹,更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语言能力的真实生成以及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的潜移默化。”为此,团队积极运用线上投票、思维导图软件、AI智能体互动等多种数字工具赋能教学,让技术为教学服务。
上好每一堂课:心往一处想 劲儿往一处使
课程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紧密配合与辛勤付出。在备赛过程中,团队成员牺牲休息时间,反复打磨教学设计,精心推敲每个教学环节。方丽峰、门芳宇等老师与团队成员一起深入研究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郑兰田老师坚持“科技为用,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运用技术赋能教学的同时,更注重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杨茜老师则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潜能。
门芳宇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通过比赛中团队对教学的持续钻研与沉淀,我学习到很多。我深信,教学是师生间一场温暖的彼此成就。”正是这种对教学事业的共同热爱和追求,让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彼此鼓励、互相支持,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尊德性而道问学:培育有格局的外语人才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与人格的塑造。”这是教学团队最深刻的教学感悟。他们认为,英语教学应超越语言本身,融通中外视野,赋能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自信表达、智慧沟通。
团队老师们寄语学子:“愿你们以语言为舟、以思想为帆,在多元文化中深植家国情怀,于博学慎思中锤炼卓越能力,既怀世界眼光,亦葆中华灵魂,成就更有格局的人生。”杨茜老师鼓励学生:“保持好奇,保持热爱。对世界的好奇心是学习任何事物最原始、最持久的动力。愿你们永远对不同的文化和观点充满兴趣,保持对语言之美、思想之妙的热爱,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马克思主义学院徐骄老师勉励同学们:“愿你们不仅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更成为有温度、有担当、有格局的时代青年,用行动践行理想。”
老师们用创新的教学理念、跨学科的协作精神和深厚的教育情怀,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他们通过“专业教学+思政育人”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为外语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 受访者
编辑 彭勇